《看咸陽》訊: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打造非遺文化廣泛的影響力和感染力,11月23日上午,“多彩非遺 薪火相傳”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走進天王學校,通過非遺展示展演、技藝體驗等形式,讓非遺文化在校園“生根發(fā)芽”。
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佳梅:“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目的在于拓寬非遺保護傳承領域。‘多彩非遺薪火相傳’,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更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活態(tài)展示。”
劉向媛校長:“學校是非遺文化傳承的沃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民族文化基因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希望同學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受益者;要走進傳統(tǒng)文化,不斷提升文化素養(yǎng),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播者;要努力學習傳統(tǒng)技藝,在實踐體驗中讓非遺文化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踐行者。”
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屈熙寓為天王學校授牌“全民藝術普及美育實踐基地”。
活動現(xiàn)場,咸陽茯茶、乾州面塑、余氏葫蘆烙畫、泥匠張傳統(tǒng)制陶技藝的傳承人依次登臺,向與會師生展示了傳統(tǒng)文化和古法技藝的魅力。咸陽茯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羅榮利帶來的“古法制茶”,邀請同學們上臺親身體驗了古法制作涇陽茯茶的全過程,篩茶—稱茶—壓茶—制封等加工工藝讓同學們既感到新奇,又體會到工匠的精益求精。
咸陽市群眾藝術館茶藝師趙思涵、王丹桂兩位老師向師生們展示并講解了茯茶文化及歷史。觀茶—投茶—潤茶—泡茶—聞香—品茶,將“中和之美”展示的淋漓極致,舉手投足間盡顯中華的儒雅文化。
咸陽市市級非遺項目乾州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張美瑩為同學們帶來的是另一種趣味體驗,如何讓一個面團變成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同學們跟著張美瑩老師小心翼翼地揉著、捏著,不一會,一只小白兔就成型了,面團不僅能吃,還特別好玩。
咸陽市市級非遺項目余氏葫蘆烙畫代表性傳承人余勇帶來的葫蘆烙畫既有傳統(tǒng)認知的葫蘆形狀,還有天鵝、花瓣、魚、盤子等異形葫蘆形狀,加上烙畫技藝,讓平平無奇的葫蘆也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咸陽市市級非遺項目泥人張傳統(tǒng)制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生權指導六位同學親手體驗制作了一個泥巴生肖,倍感滿足。
通過此次活動,以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同學們的心里,讓同學們有機會零距離地欣賞、體驗和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充分認識到我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的美,增強了同學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非遺文化在校園“生根發(fā)芽”。
(文章來源:天王學校)
(責任編輯:黃莎 審核簽發(fā):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