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陽》訊:在旬邑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陳列館,省級彩貼剪紙非遺傳承人何愛葉正在耐心指導孩子們學習彩貼剪紙,一把把剪刀、一摞摞彩紙和一雙雙靈巧的小手在紙板上不停忙碌著,不一會兒就創(chuàng)作出了一幅幅生動精美的剪紙作品。
“庫淑蘭奶奶的剪紙作品除了顏色鮮亮之外,她的每一幅剪紙作品都有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我的剪紙熱情就是在庫淑蘭剪紙館激發(fā)的。”正在學習旬邑彩貼剪紙的學生董童語告訴記者。
庫淑蘭是旬邑縣彩貼剪紙的杰出代表人物,被譽為“剪花娘子”,她的剪紙風格構圖大膽,把紅、藍、黃為主的彩紙剪貼成畫,內(nèi)容以民俗生活題材和個人幻想題材為主,表現(xiàn)手法非常獨特。1996年庫淑蘭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1年旬邑彩貼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除了剪紙之外,2009年“旬邑嗩吶”列入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旬邑嗩吶傳承人呂海東說:“嗩吶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在我們旬邑這塊文化熱土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傳統(tǒng)的旬邑嗩吶曲牌就有上百首,旬邑嗩吶的聲音里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它的情感表達十分豐富。作為旬邑嗩吶的非遺傳承人,我要把旬邑嗩吶傳承下去,讓旬邑嗩吶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旬邑嗩吶。”
目前,旬邑縣先后組建命名非遺傳習所四批26個,由傳承人負責傳授剪紙、嗩吶、花子饃、刺繡、布藝等非遺制作技藝,有力促進了旬邑彩貼剪紙、嗩吶、御面、花子饃等非遺技藝的傳承,真正讓指尖上的非遺技藝“活”起來。
(《看咸陽》通訊員 劉蔚 高思倩)
(責任編輯:李佳欣 審核簽發(fā):妙俠)